食品车间在回南天影响下霉菌蔓延如何有效解决?
回南天通常指的是春季气温回暖、湿度增大的天气现象。这种天气容易导致食品车间湿度增大,为霉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。霉菌在温暖潮湿的气候中生长非常迅速,它们可破坏农作物及缩短食品的保存期限。壳类、种子类、水果及由这些原料加工的食品等,常因发生霉菌污染,致使产品品质降低,如外观不良、变质、腐败与产生异臭等。甚至由于产生霉菌毒素,许多食品或原料必须废弃,从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。
在湿度过高的环境下,食品车间的墙壁、管路等位置容易出现冷凝水。冷凝水不仅会导致车间环境更加潮湿,还可能成为霉菌滋生的温床。同时,冷凝水附着在天花板表面或者在其上面又渗漏出来,会和天花板表面的微生物、灰尘或其他异物结合在一起,此时细菌和霉菌开始迅速繁殖。如果这些冷凝水滴落到产品上,会带来微生物的污染,增加了食品污染的风险。
高湿度的环境还可能导致食品车间的生产设备设施受潮、腐蚀或短路等问题。这不仅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,还可能增加维修和更换设备的成本。冷凝水对设备设施的腐蚀氧化分为氧腐蚀和酸腐蚀,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,并增加备品和备件的数量,这些都会造成食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损失。
潮湿的环境会影响食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。例如,对应类食品如饼干、薯片等,湿度过高会导致其失去原有的口感和风味。同时,湿度过高还会加速食品的氧化反应,导致营养成分的损失和食品质量的下降。此外,由于湿度对运输和存储条件的要求更高,食品厂需要增加对原料的检验和筛选工作,以确保原料的质量符合生产要求。
回南天时期,空气湿度大,车间墙壁、管路等容易潮湿,为霉菌生长提供了条件。
车间内温度差异导致冷凝水的产生,如管路、墙壁等温度低的部位容易出现冷凝水,进而滋生霉菌。
车间换气不良,无法及时排出含有大量水分的空气,增加了霉菌生长的可能性。
空气中浮游霉菌孢子会与灰尘粒子一起在车间内外落下,再因人员行走、操作和气流变化等而再度在空气中浮游,落在管道、食品表面、包材等表面后,在适合的环境下孢子萌发,造成食品腐败变质。
霉菌的生长会恶化车间的卫生环境,增加其他微生物滋生的风险。
因霉菌污染导致的食品报废、设备损坏等,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。
与霉菌的生长繁殖关系密切的有水分、温度、基质、通风等条件,为此,只有充分的了解霉菌的生长习性,才能为下一步控制霉菌提供理论依据。
霉菌生长繁殖主要条件之一是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分,大部分霉菌于湿度90 %以上, 水含量18 %的高湿度环境下以上容易生长。当食品中的水分活性值为0.98时,霉菌Z易生长繁殖。
温度对霉菌的繁殖及产毒影响同样重要。大多数霉菌繁殖Z适宜的温度为25~30℃,在0℃以下或30℃以上,不能产毒或产毒力减弱。如黄曲霉的Z适生长温度37℃左右,Z适产毒温度为28-32℃。
霉菌为绝对好气性微生物, 于通气良好环境下生长较好, 故厌氧下其生长可被抑制。
与其它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一样,不同的食品基质霉菌生长的情况是不同的,一般而言,霉菌则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植物性食品原料中繁殖。霉菌在肉制品中常见的主要是车间环境如墙壁、空气、肉灌肠肠衣、牛肉干发霉。霉菌属于高抗性微生物,传统的消毒剂很难彻底杀灭,并且腐蚀性严重,刺激性气味。
通风是降低车间湿度的有效手段之一。企业应确保车间内的通风设备正常运行,定期清洁和维护通风系统,以保持空气流通。同时,可以根据车间大小和湿度情况,合理配置除湿机或空调设备,将车间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(一般建议控制在50%RH以下)。
车间设计应充分考虑防潮防霉的需求。例如,车间地面应选用防滑、易清洁的材料,并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;墙壁和天花板应采用防潮、防霉的材料,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;设备布局应合理,避免产生冷凝水的死角。
原料和成品是霉菌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。企业应确保原料在储存、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受潮湿和污染。对于易受潮的原料,应采取密封包装或干燥处理等措施。同时,成品在包装和储存过程中也应保持干燥,避免与潮湿环境接触。
清洁与消毒是消除霉菌污染的关键环节。企业应制定详细的清洁与消毒计划,定期对车间内的墙壁、地面、设备、工具以及包装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。清洁时应使用适宜的清洁剂和工具,确保清洁彻底;由于霉菌的高抗性,在选择消毒剂时建议选择高效的可以有效杀灭霉菌的消毒剂。
臭氧具有腐蚀性,消毒后应及时通风散去残留的臭氧。并且臭氧对于霉菌作用有限,紫外线消毒仅作用在物表,无法杀灭高抗性霉菌,建议增加空气消毒环节,对空气进行喷雾消毒。如复合型过氧化氢-银离子可以进行空气雾化消毒,高效杀灭霉菌。
员工是车间防潮防霉工作的主体。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意识提升工作,让他们了解霉菌污染的危害和防控措施。
汕头中标净化工程公司:http://www.gdgmp.com/